在创新药企涌现的这波大潮中,有人勇吃螃蟹,有人谋定而动,更有后起之秀与跨国巨头分庭抗礼。在这其中,基石药业不是先发选手,但却在三年间,乘风而上,迅速成长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实力玩家。群雄逐鹿,没有永恒的霸主,谁能坐拥贤才、管线、胜策和资金,就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基石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宁军
2019年2月26日,基石药业(以下简称“基石”)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了新政开闸后第六家尚未盈利登陆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生物医药公司。此时,距离基石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才过去了三个多月,而距公司成立,也仅仅过去三年多时间。
钟声落,港交所开市,和基石同一天上市的另两家企业的电子显示牌上的数字纹丝不动,人群里开始小声议论屏幕是否故障。但同一排显示器上,基石的股价却不断跳跃,渐渐的,议论声停止,当天基石的最大涨幅达到18%。
和其他创新药企一样,基石力图抓住行业变革关键时期的重要机遇,并期待最终开花结果。但和其他创新药企不一样,特殊的起点让基石能将别人五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成绩缩短至两三年内,快速反应和强劲的执行能力,一直是基石的优势。
利刃出鞘,也得有好手驾驭。原赛诺菲全球副总裁兼亚太研发总裁江宁军成为了基石的领航员。吸引他的,是创新制药圈的浪潮涌动、基石的丰富管线、充足资金,以及与投资人相同的报国情怀,和大干一场的雄心。
01.聚贤
“第一件事情就是招人,我用了近50%的时间来招纳贤才,招最好的人。”江宁军说。
在问及之前是否认识江宁军时,基石的高管团队纷纷摇头,但这不妨碍他们做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决定——加入这家尚在起步阶段的公司。“江宁军是少有的在管理和专业上都拥有深厚经验的CEO”,高管们对这一点高度认同,“我们有相似的职业背景和同样的理念,他的领导力和公司的愿景让人信服。”
细看基石团队的配置,首席科学官王辛中、首席转化医学官谢毅钊和首席商务官袁斌均来自默沙东——这家全球最为顶尖的跨国药企之一,也是全球PD-1市场的霸主。他们的职责涵盖了临床前研究、转化医学和商业拓展及产品商业化;首席医学官杨建新拥有20多年临床开发经验,曾负责开发首个起源于中国的抗PD-1单抗;首席财务官叶霖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医药分析师之一,在生物医药投资圈内赫赫有名。所有高管都拥有数十年在大型跨国药企及海外工作经验。
“实话说目前的团队,我在赛诺菲时都未必能组织起来。”江宁军笑说,“但一听到要一起做一个顶级的本土创新制药公司,就都被我‘忽悠’来了。要吸引他们,首先是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来了能够‘做什么’以及做了之后的‘影响力’。”
“对于人才,不光要能力匹配,我还关注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否拥有公司的大局观,此外还有他在公司‘成功’的可能性。”
一个一个面试,一个一个“求着”,核心团队到岗后,便像一棵大树扎稳了根,迅速发展。目前基石已有接近250名员工并在逐渐扩张中,预期至2019年年底,规模将达到300人以上。临床团队中大多都来自顶级跨国药企,曾为多个全球畅销肿瘤药的成功上市做出过重大贡献。随着产品上市倒数计时,商业化团队也在稳健搭建中。
“我们这支团队的优势在于,各位高管在各自领域都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 形成一个涵盖早期研发,临床开发至产品商业化的完整管理架构。”杨建新补充道。这支“世界级”的管理团队的丰富经验被迅速复制到了基石,并得到了资本的广泛认可,在B轮融资时,不仅很快募足目标,打破当时生物医药领域的单笔最大融资额,在上市前的路演也“顺风顺水”。
“基石扎根中国,但在文化上融和了国际企业的基因和血肉,具有一流国际企业的雄心和视野。
”2018年底携家来到中国的谢毅钊中文仍不算流利,基石是他来中国的理由。
事实上,在医疗技术最为前沿的国家,中国科学家正日益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中国本土临床医生的临床科研能力,也逐渐在国际赢得认可并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加之一部分顶级临床人才的回流,中国要做出真正重磅的创新药物,只是时间问题。天时地利具备,人才便是兵家胜负关键。群英荟萃,基石蓄势待发。
02.打磨
“刚加入公司时,我们有19个管线产品,产品都是好的,但横跨了5个不同的治疗领域。”江宁军说。
很快,凭借着董事会的洞悉、投资人的见解、以及江宁军此前在赛诺菲亚太研发总裁的岗位上曾积累的丰富经验,一同作出了决断——精简产品管线,聚焦肿瘤治疗领域,以联合疗法为核心。
“基于肿瘤免疫学的联合疗法是有理论基础和临床数据支撑的未来趋势,可以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总体存活率与缓解率。”江宁军介绍。
基石选择以联合疗法的作为核心策略,基于几个理由。第一,自身产品数量丰富。产品多,意味着联合治疗的组合数量也将呈指数级增加,并且便于控制成本。第二,产品质量。PD-1、PD-L1和CTLA-4单抗已成为使用最多的肿瘤免疫治疗骨干药物,而基石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拥有临床阶段的PD-1、PD-L1和CTLA-4的公司。第三,拥有一支深悉如何开发联合疗法的团队。比如谢毅钊,拥有超过20年的全球肿瘤联合疗法临床研发经验。在默沙东任职期间,曾负责管理十多种以K药为主的肿瘤免疫疗法。第四,充足的资金成为了开发联合疗法的保障。
目前基石正在进行的联合疗法临床试验中,既有已被国际验证的机制,以保证临床试验的成功概率,也有仅为基石独有的创新联合疗法,比如针对中国高发的肝细胞癌的PD-L1+FGFR4联合疗法。
“基石的创新也体现在我们的临床试验设计上。”杨建新表示,“比如核心候选药物抗PD-L1单抗CS1001,我们根据已有的临床数据,结合中国的诊疗现状,设计了针对III期肺癌适应症的临床研究,目前临床进展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再以IV期肺癌为例,我们通过优化试验设计,在一个III期试验中同时评估CS1001在两种病理类型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极大地加快了开发速度,降低了开发成本。”
临床推进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的高质量与高速度完成,也是公司间差异化的一个衡量指标。一年之内,基石实现了CS1001的I期临床患者入组到III期关键试验的患者入组给药。目前,CS1001已有针对多个癌种的两项注册性II期试验和三项III期试验正在开展中,并已有600多名患者在全球7个临床试验中入组。近期,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FGFR4抑制剂BLU-554也超计划一个月实现了中国首例患者给药。临床推进的速度,一直是基石颇为骄傲的一点。
自有产线为基石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合作来获取前沿药物的大中华区授权,则让基石如虎添翼。
曾在默沙东两年半内谈下34个商业合作的袁斌,作为首席商务官加入基石后,与Agios,Blueprint Medicines和Numab 3家公司谈下了5个产品的大中华区授权。这5项资产拥有可以与基石的骨干药物联合的潜能。其中主要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avapritinib和治疗IDH1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TIBSOVO为全球首创药物、治疗RET变异肿瘤的BLU-667和肝细胞癌的BLU-554为潜在全球首创药物,足以佐证基石选药眼光的犀利。
今年5月刚花落基石的ND021,更透露出基石对下一步布局的雄心。这一款独具特色的分子,可以同时结合PD-L1与4-1BB,并且还可以结合人血清白蛋白(HSA),是一个针对三个靶点的特异性抗体片段分子。疗效可能优于目前的PD1/PD-L1,安全性相当,比联合疗法更方便,有可能代替目前PD-1/PD-L1抗体成为“下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一步巩固升级了基石的联合疗法策略。
“目前的管线产品只是一个开始。公司现在已经建立了自主研发+对外合作的‘双源创新’科研模式,确保持续创新。我们还在打造包括ND021在内的基石2.0管线,涵盖了近十种的创新靶点和候选药物,助力我们赢在明天。”王辛中介绍。借助公司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以及管理团队的独特经验,公司将致力于在创新多特异性抗体、治疗性癌症疫苗、肿瘤微环境调节剂方面的布局,并将根据概念验证数据加大对联合疗法策略的投入。
3年间,一条15个候选药物的高度聚焦的管线,10个临床阶段产品,10多项临床试验如火如荼展开,剑指覆盖近50%中国患者的四大高发癌种——肺癌、肝癌、胃癌及食管癌。
“除了K药联合化疗一线用于晚期肺癌患者已批,其他针对四大癌症的PD-1/PD-L1都还没获批,大家都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我们有很大机会可以在大癌种的角逐中占领优势,这将是我们的突破口。”江宁军对即将到来的厮杀,淡定中又透露着自信。
03.胜策
临床开发一直是基石的发展重要引擎,这从核心团队中有三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将就可窥出端倪。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新药研发上起步晚,能力薄弱,受过培训的临床开发人才短缺,连可以执行临床研究的医院都高度集中,数量很少。
“要打破中国医药研发的瓶颈,你就要知道临床开发的‘know-how(诀窍)’。”这是江宁军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的观点。而加入基石不久的谢毅钊也坦率地说,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转化医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候选药物和靶点如满地砂砾,在其中要能发现‘金子’,要有经验,有慧眼,有魄力,有远见,更要有将之打磨成珠宝的能力,这是创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017年,基石苏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TMRC)竣工启用。TMRC通过转化研究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相比无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可将成功率提升三倍。
在临床开发策略方面,基石利用其自身的核心人才优势,自主制定开发计划和试验方案;在临床开发运营方面,则与全球知名的CRO合作,强强联合,快速推进临床项目执行,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我们在开发策略方面的独特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CRO的优势资源,确保项目高速高质地推进。”杨建新说道。
商业拓展是强化肿瘤产品管线的重要策略之一。基石的商业拓展方向,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以核心产品PD-L1为骨架,与国内外临床合作伙伴的高潜力药物一起针对中国高发癌种开发联合疗法,如与拜耳的瑞戈非尼联用,针对包括胃癌在内的多个癌种进行开发。拜耳是为数不多尚未拥有PD-L1产品的大型跨国药企,基石是目前拜耳全球范围内唯一的PD-L1合作方;二是通过世界级合作伙伴获得最优秀资产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授权。
“Blueprint谈了一年半,Agios谈了一年,Numab谈了一年,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实力强劲,相比之下我们只是个刚起步的小公司。”袁斌回忆起这几个商业合作的谈判过程印象深刻,“文化上的契合、团队成员的能力和执行力赢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合作伙伴认为他们的‘孩子’在我们手上会被打磨成珠宝,更好地发光发亮。”
袁斌口中的“孩子”,拿下了5项美国FDA颁发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目前,合作产品中的TIBSOVO已在美国上市,avapritinib也于近期在欧美提交了上市申请。今年5月,基石在中国台湾递交了TIBSOVO的上市申请,这也是自公司创立以来递交的第一个新药上市申请。四项资产在年内预期全部实现中国首例患者入组。未来的一到两年间,基石会有多款产品上市,公司也将正式从研发型企业向商业阶段转型。
市场销售被普遍认为是创新药企的薄弱环节,对此基石也有自己的考量和规划。“在第一阶段,针对精准化治疗药物,公司正在建立商业化团队以准备产品上市、扩大药物可及性和市场渗透度。针对自有的免疫治疗药物,我们目前正在评估能够最大化实现该候选药物价值的销售模式。”负责产品商业化的袁斌对此并不讳言,“下一步,我们将实现在中国全面搭建自有销售团队,最终将实现中国以及海外的自有销售团队的搭建。”
“虽然致力于差异化和创新,但可支付仍然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点。”江宁军说,“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者受惠,这是医药人不能忘却的初心。”
04.财力
2019年2月26日,基石药业在港交所上市
在外界看来,基石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基石接连两轮融资打破了当时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记录。
“媒体很喜欢问基石目前的亏损情况,这其实是个有点‘外行’的问题。”江宁军笑着说,“基石目前的自有产品基本都为市场验证过机制,合作产品中一款已在美国获批上市,两款已或将要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因此开发成功概率极大。根据我们的计划,很快会有多款产品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上市,相信能在短期内造福患者,并且给投资人以及员工带来回报。”
根据基石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8.5亿元,同比增长近300%,年内亏损也由2017年3.43亿元增长到17.93亿元。“虽然亏损,但我们资金仍然充裕,目前现金流非常健康。”首席财务官叶霖介绍,“年初登陆中国香港资本市场,保证了基石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更多进行临床试验项目的资金,也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手段渠道。但公司的健康发展,风控和投资人长期支持密不可分。投资人肯定也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在‘坚持策略’和‘得到理解’这两者之间,必须找到平衡,‘有钱‘也不能’任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足够的资金是当时吸引我加入基石的因素之一 。”江宁军坦言,“产品线好,没有足够的资金撑到最后成果落地也没用。”
投资人以资本及产品作为信心和决心,吸引到了以江宁军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吸引了一流人才的聚集,助力升级完善了管线,也是基石高速运转至今日的背后能源。同样,上了正轨的基石,又将以自身的能力及成绩,吸引资本的眼光和关注,再度引导资本的流向。
05.结语
对生物创新企业来说,管线为骨架,资金铸就皮相,人才赋予气质,策略决定能力。虽然成立仅三年多,但基石觉得自己并不年轻,每一名在创新制药领域滚爬多年的老将的经验,让它从出生就拥有“成熟的大脑”,足以帮助这家公司在这波创新浪潮中,乘风而上,稳步坚定前行。
编辑 白晨
本文转自《E药经理人》报道